有一天我在報紙上讀到一則非常有意思的個案來信詢問專欄醫師有關自身的感情問題。寫到一個可愛的女孩為了改善與男友的關係而積極進修了許多心靈成長的課程,但長期進修下來發現男友根本不願主動面對感情當中已經發生的問題,反而是女孩覺得自己為了「修補」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做了許多努力。她很不平衡只有自己想要溝通,而男友卻表示只想照著往常生活。心靈成長進修下來發現越來越不被了解、兩個人距離更遙遠。
【上完心靈與自我成長課的人都變好怪】
其實當日該專欄的心理諮商師也給了非常專業的答覆,所以我在這也不是要給她建議或答案的(我憑什麼),我只是身為一個「愛上課的人」而對這個個案的例子非常有共鳴啊!而我相信你身邊一定也有幾個「熱衷於探索自我」的朋友也去上過五花八門的心靈成長課程,上完課之後的他們無不滿腔熱血、雀躍不已地跟你分享課程的精彩與短時間內的自我成長(縱使看起來沒太大長進)。有趣的是,上課前他們大都是文靜低調的好好小姐或先生,上完課的他們有些看來根本就是鬼上身。抱持著「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好的課程更要跟家人一起上」的直銷式熱忱(這時候的家人不會只定義在血緣關係,基本上所有的同學同事和鄰居都能納入其中),最後這群人也會認真地邀請你地加入他們的大家庭,總之就是一起邁向美好的未來。
從過去的DISC、生涯運數(or 生命靈數、新生命數...whatever) 等等,其實我到現在都還有再上這類課程,雖然現今進修的課比較偏向於關係諮商的工具運用,但我承認自己也是熱衷於上課的一群人。所以我能夠了解剛上完某些課程會被激起的熱情是怎麼一回事,我也了解從他人的眼光來看這些愛上課的人又是怎麼回事 (簡單說就是生病了)。
先別界定課程好壞,這些課程都以探索自我、心靈成長與改善關係為主軸,依據授課的方式與講師的專業背景不同,主要可將這些課程分為三大類:
A課程:強調了解自己與他人個性
B課程:強調找到問題與判斷能力
C.課程:強調回歸心靈與重視感覺
【A課程:對!快來了解我、用我習慣的方式跟我溝通!】
上完課的熱血與分享的衝動,莫過於A課程帶來的後勁兒為首。大部分A課程會透過性向測驗或人格分析等工具作為開場,學員人數通常都大於二十人到百人都有,課程最少也會是一個周末。課程當中的人格解析無非為最精采的重頭戲,不時會讓你在內心大喊 (或是失控讚嘆出聲):「對對對、這就是我、我就是這樣!天啊老師太了解我了!」、「對對對、那就是他、他就是那樣!天啊應該要叫他來上課的!」或是「對對對、這就是我們的問題!都是他們太不了解我了!」幾天的課程下來,大概就是這幾句OS在重複。有些稍微有良知一點的講師會強調要改變的是自己,而不是給你身邊的人貼標籤或施加莫名的罪狀,但多半強調了也沒什麼用,因為這課程一開始就給每個學員分門別類了,給你一張人格量表告訴你自己是哪一型人、哪一號人等等,每一種人都解釋了一堆優劣勢、人格成長點與墮落點等等,說穿了,都只是讓學員聽了自己爽的罷了。
基本上會去上這類課程的學員,多少都是基於「某種感受不被了解」的孤單(無論是情感、人際關係或是職場上) 才去上課的;有極少數是抱持「想要了解他人」的心態而報名(真的極少,我看一整班應該不到兩成)。有許多人也會把這類課程誤以為是集體心理治療,因為在這類的課程中,不管是誰都能夠從講師、同類的學員身上找到「被認同感」,用以填滿心裡因為不被了解而造成某種程度的空洞。
危險的是,學員必須課後獨自面對課堂和現實的差距。在課堂中透過講課與分組,不管你是過於理智的冷血動物還是感性過頭的愛哭戲精,你都會被了解、被接納、被包容與受尊重,而基於人心慣性的禮尚往來,你在當下也會試著接納與你不一樣的人;但回到現實生活,不見得大家都想要了解你!畢竟,每個人都想要做自己、表現自己,每個人都爭先恐後地訴說自己的故事,在自己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問題發生之前,都各自盡各自的本分、以自己習慣的生活模式繼續活著、愛著、生存著,而上課回來後的你,卻像是意圖擾亂他們的生活步調並揚言:「你們都不重要」、「你們都是不對的」、「你們過得夠好了」、「你們對我的溝通方式是錯的」、「對我這樣的人格講這種話是沒用的,你去上課就會知道要怎麼對待我」或者是「我很了解你但你不了解我,你去上課就可以了解我了,我需要被你了解」,而這些你無意間透露出來的訊息,除了是蓄意抹殺他人的自我價值與情緒涉入的自由之外,也變成一種人格歧視,讓你身邊的人有則被你傷害、有則選擇離開。
所以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害怕身邊的人去上這類課程呢?不單單是因為他們上完課會想邀請你一起參與,而是你非常清楚,他們邀請你一起去上課的目的根本就不在於改善你們的關係,而是要你更了解他、要你聽從專家老師的建議並學習如何好好對待他。你一定有想過,跟對方待在同一間教室,看見對方因為被講師「說中」而露出「這下子你知道了吧」的那副嘴臉,說有多讓人火冒三丈就有多火冒三丈!還有一個重點是,你對他已經了解到不想再更了解了。
無論如何,這類的課程我想還是有它的必要性存在,但應該要把其信念致力於宣揚「接受這社會就是有這麼多不同的人、不同的力量讓這社會更好」,之後再把一部分重點回歸「學員自己」身上,讓學員更能覺察自己的天賦與自信心。在我看來,大多的教育機構都弄反了,太多課程急於讓學員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然後再藉由講師口中代為控訴你身邊的親朋好友、下屬、主管與另一半的罪狀,讓你大呼過癮之後,再叫你不要給人貼標籤。背負著人格、心靈與自我成長的教育理念,卻以如此衝突的方式進行授課,也難怪行不通啊!
【B課程:別只顧著了解自己,更該學習如何找到問題並判斷問題】
B課程著重在理論與現實融合並加以落實,不像A課程可以藉著分組活動等方式進行,B課程通常會是由專業的心理醫師、精神治療師或諮商師擔任講師。通常我會建議熱衷於自我探索的人可以朝這方面進修。
A和B課程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會讓學員知道「我是誰」,但B課程更聚焦在「我為什麼是誰」以及「我與他為什麼會是這樣的關係」,這會幫助我們找到自己與他人人格發展的關鍵點,也能幫助我們從中判斷與他人關係的處理方式。這需要的是追根究底的人格特質(與近乎鑽牛角尖的強迫症)才得以樂在其中。而我本身接觸這類課程的機會也不多,說來可惜,這類課程在台灣難以發展起來往往歸因於專業度與高門檻,授課內容難以避免會用到一些專有名詞恐怕是非心理系學生或一般民眾聽都沒聽過的,也由於台灣缺乏這方面的講師能夠把這些學術理論結合個案說明(畢竟涉及個案的隱私),這類課程最後多半成了心理醫師的進修課程,讓社會大眾難以觸及。
從A課程的興盛和B課程的學習門檻來看,也顯示了台灣人長期以來的受教文化。我們一直說自己適合體驗式教學、強調學以致用的重要性,並大力譴責填鴨式教學的同時,有一群致力於把人格分成好幾種類型的權威專家,把他們所知所學的精華整理成能讓學員親自體驗、即包裝成所謂「體驗式」的自我成長課程,也就是上述的課程A,以測驗、分組到帶活動的方式讓大家找到自己的獨特性,所以我們可愛的台灣人上這種課上得很開心很陶醉就以為這就是「體驗式教學」,卻忽略了底下的「為什麼?」以及「是什麼造就了我的獨一無二?」、「是什麼讓他變得如此獨特」、「是什麼因素影響著我的情緒」或「是什麼機制在主導我的思考模式」,而這些問題應該是體驗式教學在「體驗過後」要讓大家去思考的,進而延伸出各種不同的答案,更能讓學員清楚我們身心靈的成長與運作機制。
這些上課的學員看到這邊或許就會覺得「太麻煩了!」,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延伸思考」、「研究」或「追根究底」是閒閒沒事做的人、或是某方面的領域專家、老師才該做的事。而那些A課程的授課講師也大都是這麼想,認為學員不需要去思考太多細節,以致如今坊間到處都是半套式的自我成長、心靈進修課程,以為能教這些就已經是造福社會大眾了,然後丟下那些回到現實生活苦於不被了解的結業學員們,讓他們更孤單、與人更疏遠。
【C課程:讓我們回歸心靈學習愛自己,但小心,別回歸到神遊了】
C課程算是近一兩年才開始在台灣被推廣的,以心靈療癒為主,在外人看來可能會是偏向「神祕學」的課程,所以上完這類課程的學員基本上也不會像A課程結束後的反應如此慷慨激昂或急於分享,因為課程常常太過重視「靈性」與「感覺」,所以也很難透過言語表達,再加上這種課程的產品極為無形化(至少不像上述兩類課程可以抄筆記抄到手抽筋),C課程強調內省與自我覺察。課程大都會藉由某些諮商工具如塔羅、星盤、彩油或繪畫等等作為輔助,但主要目的不會只是讓你了解自己與他人(當然這或許會是課程一部分),而是要透過與講師的對談與回憶過去的過程當中,找到過去對你造成的影響(有些人喜歡說是傷害)並試著自我療癒,最後重點會放在「與自己相處」、「如何愛自己」以及「接受其他人愛自己的權利與方式」。
這類課程某種程度很像心理諮商,也的確帶有一半的諮商性質,但如果不是要把這行當飯吃的話,非常不建議專門在這領域長期進修。這類課程或多或少可以幫助你自我治療,讓自己更有自信,但也常常讓人脫離現實生活,說通俗一點就是進修到「神的領域」去了而無法活在人世間,自己卻渾然不自覺。所以有一些長期於心靈進修的學員,好像過得很快樂、活得輕飄飄地與世無爭(看起來其實有點像嗑藥),但卻無法與人長時間相處甚至談戀愛,因為他們很容易掉進自己的世界裡,無法專心在當下。
還有一種「宣洩式」的心靈課程我也不大建議,基本上我也不想把這類課程歸納在心靈領域。它多半會用到一間大教室,讓很多人能夠靜坐或大到能讓幾十個人圍成好幾個圈,然後講師可能會要你回憶過去最愛的人、最恨的人、最愧疚的事或有話說不出口的對象,然後隨著講師口吻越來越激動,學員會開始流淚、抽蓄或出現其他生理反應(抽蓄有點誇張但我有過),最後講師會要你放聲尖叫或嘶吼、對空氣或其他學員大罵、淚流滿面地示愛或說對不起等等,你沒有半點反應的話還會被指責沒有進入狀況、沒有釋放開來,最後整間教室看起來像是在舉辦大型的觀落陰。其實蠻有趣的,但我只會把這活動當作是一種暫時情緒宣洩的方式而不是課程。畢竟,哭完、嘶吼完之後,回到現實生活,你根本不會對任何人事物改觀。
【你上課的訴求是什麼?你選對課了嗎?】
如果你的初衷是建立在「需要被了解」或是「需要被接納」,我會建議你先從C課程開始進修。你在需要被了解的另一面,其實是你根本不愛你自己。懂得愛自己的人不會強求得到他人的了解。所以,去學習愛自己吧;但也小心,別活在自己的世界了。
如果你想學習的是「如何欣賞不同的人」與「其他溝通模式」,可以踏入A課程的領域。只有這時候你才有機會發現那些與你完全不同的人有多可愛。所以,去愛這多元的世界吧;但切記,真的別逼他人了解你,否則上完課你會沒朋友。
如果你更想了解「為什麼我是這樣」或「我們關係的問題在哪」,那我相信B課程絕對適合投資。你會發現,你的思路會更清晰,並且更擅於為自己甚至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出路。所以,冒險去探索吧;但不要沉迷於「分析人生」而忘了「享受人生」了。
說明了坊間最常見的幾類自我探索與心靈成長的課程,我想對那些也喜歡上課的朋友說:我們在學習的叫做「自我」成長,而不是「教人」成長,一切都應該是為了自己;我們在進修的是「自己的心靈」,而不是「控制人心」,也都該只是為了自己;而我們會想要學習甚至選擇這條路走,無非是希望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更懂得如何去愛我們身邊的人,以及更愛自己。
最後真的好感性喔。共勉之。
你真的很棒!! 寫的真好!超有共鳴
回覆刪除謝謝你 竟然有人看完!(淚
刪除真的寫得很好耶!我都想問哪裡有B課程可以去上了XD
回覆刪除謝謝妳的支持唷!
刪除"吾境思塾"常常會邀請許多精深分析師或心理諮商師來辦講座,
專業課程和大眾講座都有。
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唷: http://www.ianalysis.com.tw/
分析的好精闢!雖然我沒上過XD 但看完你的文章讓我更明白課程的內容及分類,相信以後有機會參加的話能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
回覆刪除好棒!
回覆刪除我一個朋友就是有在上這種課,然後她用LINE跟另一個朋友對談,只用LINE就讓那個朋友心靈得到安慰…………如您文章中說的,她們兩個變得好奇怪,講的話我都聽不懂,我講的她們也聽不懂,可是我們3個人明明在講的是同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