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邊境心路〉旅行的目的地,是回家
旅行的目的地,是回家。
哪怕只是在家裡附近的遊蕩、國內的小旅行到地球另一頭的的壯遊也罷,
無論是什麼樣的旅行,我們最終的目的地,終究是我們的家,我們原本生活的地方。
你終究得回到你的工作崗位、你的家庭和你的人際圈,
你原本生活就存在的那些問題,工作量繁重、物價太高、跟另一半吵架還是跟家人處不好,也不會因為你旅行回來就有所改變,問題永遠都在那裡等你去面對。
所以啊,旅行常常被我們當成逃避現實的慣用技倆,
我們常以「紓壓充電」、「開拓視野」到「體驗人生」等名義,暫時離開我們的家,
但我們有多少人旅行之後、自認為開了眼界之後,藉著自以為比較「開闊」的眼光、來批判身邊的人事物有多麼「狹隘」?這樣的你,有紓壓嗎?有充電嗎?有打開視野嗎?
如果你的旅行回來,滿載而歸的是「衡量人生的好壞標準」,那我想你不是真的喜歡旅行,你只是想要用逃避現實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值得另一種模樣的生活,卻忘了你遲早要回到你原本的生活。
我們習慣會用「在旅途中的體驗」與「自己原本的生活」做比較,做比較很正常,我們可以透過比較,進而去創造、學習我們所欣賞的處世態度、做事風格與生活理念,
但無論如何,旅行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要讓你更加厭惡自己的生活,旅行的目的,也絕對不應該削弱你對原本生活的熱情。
有這一些感受,除了是觀察現代人的旅行態度之外,
也是因為從泰北回來後的生活,讓我看見自己內心也有這樣的「比較情境」。
從泰北回來之後的我一直想要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態度。
在泰緬邊境Krekee山上,過著沒有電沒有訊號的生活、晚上必須點蠟燭吃燭光晚餐、只能沖冷水澡、很少有肉可以吃(雖然野菜也很好吃,我非常喜歡吃野菜),看著那些只是玩球摺紙就笑開懷的孩子們,每天日復一日種田燒飯喝酒聊天就很開心的村民,當然不是說他們沒有煩惱,但他們很認真活在在每一個當下;
Punpun有機農場,有的是完全自己自足的生活理念,從蓋房子、接水電到自己種菜煮飯,農場沿途都可以隨手摘下路邊的香料放進嘴巴裡,晚上sharing的時候還有許多昆蟲和巨大變色龍相伴,說是「簡單生活」一點也不為過。
如果你問我真的發自內心喜歡那樣的生活嗎?
老實說只是覺得新鮮,稱不上喜歡,畢竟跟我們所習慣二、三十年的生活截然不同,
但同時我們也會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可以開始有些取捨了呢?
我們經常準備好要去旅行,
但旅行結束,我們卻沒有準備好要回家。
我們想要旅行,一定有著想要「體驗不同」的渴望,
因此,我們在旅途中所體驗的種種「不同」應該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看見自己的與眾不同,並能體認到你現階段身處的環境與身邊的人「就是如此」,就如同你在旅途中看見的那些人一樣,無論你喜歡不喜歡,他們的生活與文化就是如此。
旅行,不應該讓我們的視野變得更狹隘、更怨天尤人。
旅行教我們的是如何去接受自己的人生,或是,給我們一個改變的希望。
我在那次旅途中最大的收穫,除了體驗平常不曾體驗過的生活之外,
我遇到了一些人,是一個個年輕、有志向的團員們,他們大都是大學生,
他們都背負著想要改變這個社會的熱情,用不同的方式。
能給予的就是支持吧,我們都非常清楚這個社會會怎麼樣改造我們成他們想要的樣子,而我們的內在又需要多麼地強大。
很開心遇見這些人,就算沒有太多的對話,他們在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生命的熱情讓我難以忘懷。
在他們的眼中沒有我們這類社會人士才有的迷惘,有些甚至很超齡,當他們訴說著他們為何而來、說著自己期待的未來,他們讓我看見自己曾經也有那樣充滿希望的堅定眼神。
有些經歷回憶起來會比當下還要深刻,
尤其是當你現在的生活與過去那份經歷是完全衝突的時候。
我們不就是因為這樣才老是喜歡回憶嗎?
從泰國回來已經三個月多了,生活模式很快地就回到像過去那樣。
但我心裡很清楚這沒有什麼好壞的比較,這都是一個過程,
我並沒有忘記那短短十天的經歷與心情,我非常慶幸自己更加堅定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只是我知道,改變對於現在的我來說需要時間,
所以我還是抱持著樂觀的心態,播種需要灌溉,發芽需要時間。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