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尋覓愛情的人


"Maybe it's time to be clear about who I am. I am someone who is looking for love. Real love. Ridiculous...inconvenient...consuming...can't live without each other love. And...I don't think...that love is here...in this expensive suite...in this lovely hotel in Paris." ─Carrie
「也許現在該看清楚我是誰。我是個尋覓愛情的人。尋找真正的愛。瘋狂的…麻煩的…耗盡心力的…少了對方就活不下去的愛。我覺得那種愛不在這裡,不在這間豪華套房裡,不在這家巴黎的高級旅館裡。」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嘲笑自己對於這類愛情的渴望。我們連渴望都不敢渴望。就像是凱莉經歷了整整六季的各種戀情,才在最後一集跟俄國人分手時說出了這番話。其實我每次看【慾望城市】都很不喜歡凱莉,覺得這女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又歡又任性,但偏偏我就是這樣的人(由此可知真的很討厭自己啊XD)。所以看到凱莉這樣的自我揭露卻一點都不讓我覺得她很可笑,反而覺得這時候的她好美。

可能因為她是凱莉、【慾望城市】終究是戲,在經歷這麼多戀情之後,她需要去回應現實觀眾渴望覺醒的投射、勇敢追逐自己真正想要的愛這是凱莉這個角色的任務。但如果現實生活有朋友告訴我那就是她想要的愛,我應該會覺得他活在自己的拉拉國裡面。畢竟連我自己也不敢說出這就是我要的愛。在這力求不分男女每個人都得活出獨立自主的意識流裡面,這種瘋狂、少了對方就活不下去的愛,著實是愛的禁忌。但事實是,我卻對這樣的瘋狂感到著迷,或許在那樣的愛之中,有我不曾認識的自己在裡面。

我們都在愛與痛之中看見自己的能與不能,那種被害怕失去的恐懼所折騰、被不安全感給壟罩、變得強勢又索取、自私或抽離、自卑與自我懷疑,還要練習期待落空與失望,當然,我們會看見自己可以多麼無條件犧牲、奉獻,能夠學會信任與接納,那些我們曾經討厭的事物都變得可愛,我們會因為愛而願意改變,然後發現自己可以綻放成不一樣的人。在愛裡面,我們能一再挑戰自己的極限。

我是個尋覓愛情的人,因為在愛裡面,我將是個勇敢的挑戰者。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我們還不知道他是誰,然後他就死掉了

稍早才在跟讀書會的朋友們討論到鄭捷事件,
其實也不算是在討論,只是聊著,聊說我們要如何讓這個社會、讓我們的愛人與家人,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能夠是安全、安心的。


然後他就死掉了。鄭捷死了。


雖然每每告訴自己,死刑的廢存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如何從悲劇之中得到一點啟發、得到想要讓這個社會更好的動力、反思自己是如何看待社會上的各個異己、那些所謂的社會邊緣人,以及,重拾我們愛、尊重與關心的力量,哪怕、哪怕只有一點點也好。

但當這一刻發生了、就這麼快地發生了,我有點不知道該怎麼面對現在的情緒。我有好多疑問,老實說也有好多不諒解。
我不敢看民眾對於鄭捷的死有什麼樣的回應,那些在新聞連結底下的留言,我還不敢點開來。有時候可怕的不是台灣的媒體,是閱聽人的回應。


出了這口氣了。然後呢?


因為死刑迅速被執行了、隨機殺人事件被遏止了(?),所以我們能夠安心快樂地踏在這片土地上了嗎?
如果以暴制暴、殺人償命是建立社會安全網最快、最有效、也是人民最有感的方式,那麼,我們期待社會提供的安全感,究竟是建立在「恐懼」還是「信任」的根基上呢?
我不知道鄭捷該不該死,我也不知道他有沒有被教化的可能,但我更想知道的是,若是未來、社會角落中,有人起心動念有了「惡」的念頭,我們還看得到嗎?我們有機會關心到這樣的人嗎?我們有辦法協助到他嗎?


小燈泡的媽媽說過:「我還是希望能從根本,從家庭、從教育,讓這樣子的人消失在社會上面,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不要再出現這樣子的人。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是不是要去了解「從根本,從家庭、從教育」哪些環節出了問題,而造就出了當今的鄭捷?
但來不及了解了,因為他已經死了。

老實說其實很難過。這個人他殺死了四個人,讓社會大眾活在恐懼與陰影之中,然後他死了,但恐懼與陰影確實還在。這整個過程、這些死亡,究竟讓我們學到了什麼?讓我們改變了什麼?


在這樣難過的情緒裡我自己也理不出什麼答案。只能期許自己是個更有愛的人。

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盜愛之家】家不在血緣關係裡,在任何有愛的地方


【盜愛之家】是一部講述關於多元成家的電影,是「多元成家」無誤!來自不同家庭、各自乘載著不同傷痛的五個陌生人,在因緣際會下接連相遇。聚在一起的他們決定改名換姓,共組新家庭,並以詐騙維生。爸爸是職業小偷、媽媽是專門騙富家子弟的結婚詐欺師,長子在印刷廠精進偽造技術,女兒為考高中認真讀書,小兒子沉迷電玩卻懷有著遠大的抱負。

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五個陌生人組成的家庭,卻比他們各自的原生家庭都還來得溫暖,每個家庭成員都心繫著彼此,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為這個家付出。他們在這個「破壞與重建」的過程當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感,過著「我的家庭真可愛」的幸福小日子,直到有一天,媽媽的詐騙計畫行跡敗露,也為整個家庭帶來最具破壞性的考驗。

「家」是這部電影的核心,運用時空交錯的敘事方式,對映出五個角色從過去到現在歷經兩個家庭的鮮明對比。換了個名字就好像能夠扮演一個不同的角色並且重新出發,無論是告別了那個在家裡毫無價值感的自己、屈於暴力、性侵、凌虐等恐懼的生活,到失去摯愛的沉痛,五個家庭成員都在過去都以某種形式「被家遺棄」,過去有多痛,對於一手打造出來的幸福就有多珍惜,也相對就有多害怕失去。組成了新的家庭之後的他們,彷彿都在心中暗誓著:「絕對不能遺棄任何一個家人」。



「你有想過自己會過這樣的生活嗎?擔心孩子們的未來、為他們努力。」「生活不就是這樣嗎?」這段爸媽簡短的對白叫人印象深刻。有時候生命是,我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擁有什麼,甚至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夠擁有什麼,但當有一天,某個機會進入了我們的生命,這才發現自己原來可以這樣去努力、去付出、去生活、去愛,這才發現自己原來沒有失去這些天賦。而有一天回頭來看那時的機緣,原來,是自己的渴望所創造來的。

這五個角色最大的共通點:從小偷爸爸把小男孩和長子帶回「家」的時候開始、從媽媽把女兒帶回「家」開始、從爸爸與媽媽的相遇開始,有一股力量牽引著五個人的相遇,那股力量,就是他們各自對「家的渴望」。

透過小兒子在班上朗誦著「我的家庭」,鏡頭不時拉回到過去,交代著這五個沒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是如何相遇、到共組新家庭的進程。這當中固然有許多感人溫馨的對白、卻也有著令人感歎甚至膽顫心驚的角色遭遇,一貫搭配著日本電影最擅長營造出陽光普照、色調輕柔、明亮的清新風格,讓畫面時而和諧窩心、時而卻壓抑感十足。



在爸爸送給小兒子的水晶球裡面有一個家,那顆水晶球也是爸爸偷來的,有一幕,小兒子不小心將水晶球墜落,眼看水晶球就要破碎、裡頭的家就要破碎,所幸最後被哥哥接起來。這一段巧妙的安排開啟了故事的轉捩點,也就是媽媽的詐婚計畫被發現、對方憤而綁架媽媽開始,這一段「家庭可能即將破滅」的轉折,讓各個角色被迫再次去面對「失去」的恐懼。但這次,沒有一個家庭成員願意再當受害者:小兒子決定挺身捍衛他想要保護的一切;「這次換我來照顧妳」女兒也不再扮演著總是被拯救的那一方;大兒子的一句「因為我是長子」彷彿是他的自我救贖,從過去被當成空氣到現在成為爸爸的最佳拍檔,他在這個家找回了自己的價值;這次,曾經失去摯愛與喪子之痛的爸爸,決定扛下「一家之主」的重責大任,為整起事件負責,保護著他「偷」來的家。在這個家庭裡,沒有一個人的轉變是出自責任與義務,而是出自對這個家的愛,對家人的愛。

「重點不是做的東西真不真,而是用的人自不自然。」【盜愛之家】的家,不是典型的家、不是有血緣關係的「真正的家」,家庭成員的工作也都不是社會定義的「真的工作」,包括小兒子一直拿在手上的水晶球,裡面的家也都只是玩具模型,但當這些「假的」表象被摧毀了、破碎了之後,會發現有些真實的本質是不會被摧毀的、是會被留下來的,那是他們對這個家的愛與渴望,是一個最強大、最無敵的團隊。



請支持多元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