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3/30 走上凱道,捍衛我們擁有卻又微不足道的美好


3/18當晚,我買了一本書叫做叫作「失落的本質」,
這本書探討的是我們如何進行內在力量的封閉與破壞,接著邁向改變的旅程,
共時性原理就這樣發生了,
就在當晚我回到家,我透過電視與網路,彷彿就已經看見了失落的本質是什麼,

就在學生們衝進立法院的那一刻起。

不曉得有沒有人跟我一樣,
在這10幾天以來,才發現自己多麼熱愛台灣這片土地。
我出生的時候就剛好是解嚴了,
我一踏上這塊地,就把民主自由這四個字當作空氣一樣吸進呼出,
現在也已經26快7了,
對於面對未來的未知數,縱使還是忐忑不安,還是感到徬徨,
但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一個能夠安居樂業的穩定生活。
要能有一個這樣理想生活,我當然知道我要努力,
我知道我要學的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在大多數的我們都在朝著這樣的目標前進的同時,
我相信,民主自由的存在,絕對有它的必要性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那麼愛台灣的原因,
空氣中的民主自由就像是我們能繼續追求理想生活的一絲絲希望,
縱使這片土地正在變調,縱使我們貧富差距越來越顯著,縱使我們要的人生不是用錢堆疊起來的,縱使,外在是用什麼樣的眼光在看待我們這一輩的,
我們還是很努力地,對自己證明、對大家證明,我們可以擁有我們自己的成功,我們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這無關更多的錢、更多的功成名就,因為我相信只要我們繼續熱愛我們的生活,我們就能造就出更多的可能,
只要我們的政府,能一直保護著他的土地與人民,能守護我們的民主自由,
但政府不能,政府已經不再想要保護我們這些手無寸鐵的人們了,
從3/24那天凌晨,那些手無寸鐵的學生,他們的血濺灑行政院的那一刻起。

我之前就在想,為什麼太陽花學運是由學生發起的呢?
雖然是學運,我們都知道這不應該只是學生要站出來的運動,
因為它影響的不會只是學生,這和全台灣人民的未來就業、經濟與生活息息相關,
但為什麼幾乎都是學生站出來?為什麼是由學生發起這波革命?
因為他們眼中的未來與憧憬,是我們這些大人們已經漸漸遺忘的光景。
讓我感到慚愧的是,在這些孩子們眼前的,並不是只有自己,
你可以說他們的行為有多麼缺乏正當性或是多麼不理智,你可以用盡你的過人的智慧與邏輯,對他們的所作所為寫出精準的利弊分析或無情批判,
我們做不出來,做不出這些所謂不正當又不理智的行動,
我們做不到,沒有為什麼,只因為,我們的眼中,只有自己的未來,
但諷刺的是,我卻在他們的眼中,才看得見自己真正想看見的未來。

如果你說,你覺得這些孩子阻礙了你的成功之路、斷你財路,
對不起,如果你真的有實力,這些錢與權你現在就可以去追求了,
自己好好加油吧,不需要一廂情願地指望任何貿易協定。
只是,我還是希望你知道,
這些孩子們在立法院裡外靜坐抗議、他們在行政院外面流血流淚,
他們為的不只是自己,
他們只是想要保護台灣,
保護這片我們上一輩、上上一輩奮鬥多年、用血淚換來的民主殿堂,
他們衝進立法院與行政院不是為了破壞民主自由,
他們是為了去捍衛我們以為自己能夠繼續享有民主自由啊。
 
身邊的大人們,當然包括已經26快7的我,往往關心的就只有自己未來的路要怎麼走、要賺多少錢、要如何得到功成名就、要如何充實自我才能跟大環境競爭等等等,
然而大部分的我們,想很多但做很少,因為出了社會之後,我們看到太多現實的利益牽扯,我們看見未來的舞台和所謂的美好生活,似乎只能用大筆的錢與過人的權勢才能堆疊起來,
但我們對於生活的那些小小的美好,那些能讓我們喘口氣的、那些悠哉的、那些能療癒我們的──那些我們曾經夢想過的美好生活,卻還是無法放下,
所以我們喝星巴克,我們逛誠品,我們看展覽,看看黃色小鴨與圓仔,

透過這些形式好像得到了一些心靈的撫慰,卻沒有想過,是什麼樣的政府與社會,讓我們需要透過這樣的方式尋找那些所謂的小確幸?尋找那些能療癒我們的空間?
我們是多麼地渴望我們曾憧憬的理想生活?
但現實的洪流、那些要用錢、權勢與關係才能晉升為人生勝利組的這些理論,
讓我們這一代的大人們陷入了兩難的選擇與困頓掙扎,
這些無力感讓我們對於自己未來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根本沒有辦法想像。

那麼,我們又憑什麼、憑什麼要這些孩子們來幫我們捍衛未來的理想生活?

失落的大人們,我們要站出來了,
我們要讓我們的政府知道,
讓他們知道台灣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並不是建立在更多高樓大廈和更多企業的投資,
更不是在更高價的豪宅與土地;
而是,我們愛這片土地,是因為她的山水、她的純樸,
她的人情味與溫暖、她那開放的自由文化,
還有她溫柔而堅強的民族天性。
而這些,不就是讓我們在這塊土地上奔跑衝刺的原動力嗎?
不就是我們的政府,應該要竭盡所能保護的一切嗎?

無論你的訴求是程序正義,是國家安全,還是社會正義,
3/30,我們一起走上凱道,保護我們擁有的這一切、卻又微不足道的美好,好嗎?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曖昧」跟「交往」是在不同的平行線上啊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曖昧」是一段在談戀愛之前可能會經歷的「過程」,
照理來說,曖昧完了就應該會有個結果,要嘛「變成戀人」要嘛「做回朋友」,
頂多連朋友都做不成。

但對於某些人來說,「曖昧」就是「一段關係」,
它並不介於朋友與戀人之間,因為它本身就已經是一段關係了,
而這段關係並沒有所謂的「走到最後會怎樣」,
它就像是你對家人朋友的態度一樣:
家人相處到最後一樣還是家人關係、朋友相處到最後也依舊是友誼關係;
對這群人來說,「曖昧」發展到最後也還是曖昧關係,
「曖昧」跟「談戀愛交往」是完全不同的平行線。

我再說一次,
對某些人來說:「曖昧」跟「交往」是不同的平行線。
這些人對於曖昧並不會有特別的期待或要求,期待曖昧有一天能夠被突破、兩個人在一起──並沒有。
就像你也不會期待跟家人關係能突破變成戀人,是一樣的道理。

對於這些人來說,
「曖昧」就像是RPG遊戲中的秘密支線,
這條支線對整個遊戲來說並不重要,沒有發現這條支線也能破關,
但如果發現了這條秘密支線,就可以得到許多的經驗值或得到什麼隱藏寶物。

如果你要跟他玩曖昧,你就不能期待這關係能夠昇華成愛情。
你就必須要認清他可以一邊跟你曖昧、一邊去尋找其他談戀愛的對象,
這對他們來說並不衝突。
好啦,如果你真的要問我哪些星座的人會用這樣的態度在看待曖昧關係,
我只能說我的經驗 僅‧供‧參‧考 :
雙子座、處女座、水瓶座、雙魚座。
歡迎其他苦主分享。

P.S. 我必須要說,這些人並不壞,他們只是看待曖昧關係的方式跟你不一樣,你不能因為你自己無法跟他們玩下去~就說他們壞啊。(逃)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或許我們小時候就已經知道此生的任務


我在想,是不是有些選擇題,我們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在做了。
可能我們在兩三歲的時候,就會開始選擇要反抗或屈服、發聲或閉嘴?
選擇要自我中心還是討大家歡心、渴望被注意或希望躲起來?
後就這樣,一連串地制約著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多數選擇題,
最後我們變成現在這副德行。

這時候,就會很想要責怪過去那個自己、責怪那個可能不到兩歲半的自己:
為什麼當初自己面對父母的責難就乖乖閉嘴了?難怪現在這麼軟弱!
或是責怪幼稚園的自己為什麼要這麼調皮搗蛋?難怪長輩主管都不喜歡我!
為什麼我在那時候不會選擇反駁或抗議,導致我現在不懂得怎麼溝通與表達感受?
為什麼小學開始就要選擇跟父母作對,導致自己現在無依無靠?

有時候,真的很生氣自己小時候做出的某些決定。

這就是每個人的人生課題吧。我們不可能從小就是這麼有意識地在做選擇啊。

一個精明幹練又笑口常開的女性友人最近我提到,
小時候爸爸媽媽就對姊姊比較好,因此她從童年時期就感受過被冷落或被忽略,
所以她選擇用盡力氣討爸媽歡心,直到成長過程中也時常不自覺地爭取大家注意,
讓大家注意到她、喜歡她或肯定她,
如今她出社會已久了,社交能力似乎變成了她的天賦,
但她時常感覺到疲憊,在眾人面前「不自覺啟動」的社交模式時常讓她精疲力盡。
她跟我說:「我在想我小時候幹嘛那麼努力讓爸媽喜歡我?如果我從小就懂得順其自然的話,現在我也不會把自己搞得這麼累......」

拿我自己舉例,
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只是因為排錯路隊就被國小老師誤以為是智障,
老師特地為此打電話跟我媽媽說,讓我媽非常難過,
從那之後我就很害怕讓媽媽難過,我覺得我做錯事了,我也沒有去想到我腦袋是不是真的有問題,我只是很小心翼翼地不希望再做出讓媽媽難過的事,
這樣的「補償」制約運作下來,到現在我已經26歲了,勢必出現了一些我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
而話又說回去,同樣是小學一年級,我相信有些小朋友遇到這樣的問題,可能會選擇積極表現在課業等方面、證明給老師看「我不是智障」、「我要幫媽媽扳回顏面」等等諸如此類──較為積極的選擇。

這只是我和我朋友成長過程中其中一個例子。

我相信你們也有對過去懊悔不已的選擇。
然而,你再怎麼責怪那童年不懂事的自己、年少輕狂的自己,都沒意義,
因為,這就是我們,這就是你自己。
也因為我朋友從小就這麼懂得討大家歡心,也才會在職場和人際關係中被受愛戴與重視;
也就是因為我從小就對他人的情緒如此的敏感,我才會有今天這些課題與成就;
也就是因為我從小就不善於表達,所以我才這麼喜歡寫、才能寫出今天這一點點成績。
當然,這一連串的選擇所衍生出的課題還沒解決,我們都還是要繼續面對。

有時候我甚至在想,
或許嬰兒時期、童年的我們,可能就已經知道我們這一生的使命為何了,
所以小時候的我們才會故意做出那些選擇,
好讓長大後的我們能勇敢去面對這些問題,
進而找到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發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或許當時還沒有意識的我們,才是最聰明的。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給你內心的那把火一個燃燒的終點



我們的腦袋瓜是能幫助我們「把事情完成」的好幫手。
它會提醒你出門前記得帶手機錢包和鑰匙、它指引你今天要走哪一條路上下班,
他告訴你今天的工作要務與行程、他幫住你處理精細的程式或是艱鉅的企劃案,
回家路上也會提醒你記得買缺少的衛生紙和牛奶等等,
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都在提醒你任何瑣碎的事務,
但它不會提醒的是──帶著熱情出門。

我們把大腦擬人化來說,大腦這傢伙並不把熱情當一回事兒。
大腦的任務就是把事情完成就好了,
大腦的主人、也就是你,是否從中獲得成就感、沮喪、挫折、興奮等等感覺與情緒,大腦只覺得干他屁事,
如果你讓大腦這個「僕人」成為你的「主人」,你就會變成一個只會做事的機器人,
頂多是很精明、很會做事的機器人。

大腦「不近人情」,
所謂人情就包括了你的所有感情、愛情、親情、還有你的熱情。
因此他是個忘恩負義的傢伙。畢竟,他有這麼多事情可以做、讓他避免老去、持續保有靈活度,其實都有賴於我們的「熱情」驅使。
因為我們對於某些人事物「有熱情」去追求,
大腦才會接收到「要去做事情」的指令。

而熱情這東西,不是永遠都那麼熱,畢竟我們人體不是保溫瓶。
你之所以會讓熱情盡失、讓大腦扼殺了你的熱情,
問題就在於「你沒有設定一個目的與終點」。
如果今天你對某件事物有熱情、覺得新鮮有趣讓你開心,
你去做了、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大腦就會讓你反覆地做這些事情,做到最後,因為你沒有目的、也沒有終點,原本有熱情的事物也會被大腦感化成「例行公事」。
這就是為什麼你完成了一項艱鉅的企劃案卻沒有太大的成就感,
或是旅遊中只有馬不停蹄的行程,卻沒有感動與啟發,
你把這些經驗只當作是「完成一件事情了」,
讓你的人生開始變得無趣至極。

別以為你出門前在鏡子面前提醒自己:
「今天也要帶著熱情出門喔!」熱情就會灌入你的身軀裡,沒這回事。
但我要說的是,熱情本來就已經在你的體內了,是你的大腦讓它降溫,降到你自己都感覺不到熱情的熱度。
重拾熱情的方式,是你必須找回你當初「想做這件事情」的目的,
然後為這件事情設立一個終點。

如果把熱情比喻成弓、把你的大腦比喻為箭,
那你還欠缺的,是一個可以讓瞄準的「箭靶」。


(圖片取自網路資源)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你要做的就是賣好自己的商品


如果你是麥當勞,你就不要因為客人抱怨「你怎麼沒賣牛肉麵!」而感到自我懷疑,所以把自己家牛肉堡的牛肉拿出來煮,但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原料,還跑去跟隔壁林東芳牛肉麵買麵條,最後煮出一碗怪裡怪氣的牛肉麵,惹得客人嫌難吃要退錢,你還跟客人行鼎王式90度鞠躬道歉。

同樣,如果你是星巴克,你也不要因為客人抱怨在你的店找不到「炸雞排」而被受打擊,還因此把自己家的燻雞肉三明治的燻雞夾出來,跟隔壁的派克雞老闆排借油鍋來炸,最後炸出一片薄薄的「炸燻雞」讓客人抱怨又小又難吃,你為了補償客人的不滿,所以又再炸了一份給客人。

非得等到打烊之後、夜深人靜時,這才驚覺:
「幹,啊我明明就麥當勞~賣牛肉麵個屁!」
「TMD,我明明就星巴克~賣三小炸雞排啊!」

希望你懂我在說什麼。

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或許要適時聽取他人的建議,如果你開的店是麥當勞或星巴克,你要聽的是那些對你的漢堡薯條或咖啡有意見的人,不妨聽聽他們怎麼說。而對於那些抱怨在你這邊找不到牛肉麵和炸雞排的人,你可以大聲地跟他們說:「因為我是麥當勞!」、「因為我是星巴克!」

你如果非常清楚你自己在做什麼,你根本不會害怕他人跟你索取「你沒有的商品」,因為你很清楚你沒有就是沒有,而你有的也會是別人沒有的。這個社會需要各式各樣的天賦與才華,包括你所擁有的。

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在自己的領域上更加精進與負責任。如果你感到特別的挫折或自我懷疑,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問問自己,你手上的商品、你的天賦,這是不是你真的想賣的東西?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做好你的漢堡薯條、煮好你的每一杯咖啡、寫好你的每一篇文章、唱好你的每一首歌。


(圖片取自於網路資源)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不必然共存的愛與擁有


在愛情、家庭與朋友,這些「以愛為名」的關係當中,
存在的究竟是單純的「愛」,還是實為「擁有」的資產關係?

當我們有所慾望,我們才會想要「擁有」,
就跟你現在正在追求某件事物、夢想、財富、名利等等是一樣的。
我不是要你打消、否定、壓抑那些慾望,因為我們不是聖人,
但我要說的是,如果你真的愛著某個人、愛到很想要「擁有」對方的地步,
那你真正想要擁有的根本不是「他這個人」,
而是想擁有對方身上的「某些條件」──那些能夠填補你內在缺口的條件──如幽默感、安全感、自信或智慧,當然也有可能是錢、外在、家世背景等等。
如果對方今天抽掉那些條件,你還能繼續愛著他,
那就是最純粹的愛。

你如果問我:「如果我們沒有在一起,這段關係還會有愛嗎?」
我:「為什麼愛他一定要在一起?如果你愛著他是因為他要跟你在一起,那就是有條件的愛。『愛』跟『在一起』如果能夠共存是最美好的,但這兩件事不必然要共存。」

「擁有」是「愛」的隨機贈品。
你無法期待你有一天能真的能「擁有」身邊的他。
無論這裡的「他」指的是你的情人、你的摯友還是孩子,
你可以非常愛他,但你無法要求擁有他。
畢竟,他是個自由之軀、自由的生命,
不是你可以鎖在銀行保險箱裡的資產。

「我愛你,我屬於你心裡的一部分,但我不是你的。」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只有你自己能拯救自己的可憐


「自憐」的人之所以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並不只是因為自憐的人會擺出一副「快來看我、我好可憐」的模樣,
事實上,最讓人詬病的是他們會發出「你快點為我的處境做些什麼!你快點為我的可憐做些什麼!」的無形命令。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憐過,
我們在一生中必定有過「我怎麼那麼慘」或「還有誰比我更倒楣」的時候,
我並不是要你去壓抑這樣的情緒,你也不用特別去找「比自己更慘的人」做比較,
這樣治標不治本,只是拿你的「偽同情心」來掩蓋「自己很可憐」的問題罷了。

我只是希望你在自憐的時候,還有那份責任感,
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把自己搞得這麼累、這麼可憐、這麼淒慘?
你會發現,你的可憐有99%都是出自於過去你做了一連串「對不起你自己」、「不尊重自己」、「裝沒看見」和「付出不甘願」這些選擇與決定累積而來的結果。
既然是你自己的選擇導致自己今天這麼可憐,
那就自己負起責任,開始真正活出自己吧。

不需要問身邊任何人你究竟做錯了哪些決定、你到底對不起自己哪裡?
就算是最了解你的人也不會知道答案,
他了解你,但他終究不是你,他也有自己的問題要負責。
如果你自己都忘記了、你自己都不知道,
那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把自己修復好。

就算你真的、真的是被害者,你好端端走在路上遇到搶劫被刺傷,
好吧,那真的很可憐、很倒楣!
那就快去報警、看醫生,把傷治好;
而不是拼命地跟身邊的親朋好友訴說自己當時多害怕多衰多痛(同時責怪他們不在身邊保護你),卻又不去看醫生,好像親朋好友要對你的遭遇負責任似的。

你很可憐,我們其實也很願意同理你、甚至同情你,
但我們能做的就是這樣了,其他的我們做不到,
只有你自己能拯救自己的可憐。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他們成功的道路不在你的地圖上


網路發達的時代,
讓我們很容易看見各種「成功」的故事,
那些故事訴說著這些小人物、大人物們如何成功、如何追求夢想、如何達到目標等等。
你睡前才剛讀完一篇某人創業成功的案例,
隔天早上又會看見另一篇創作才子的追夢之路。

這些「成功人士」的故事,高頻率地在網路上散播,
你不會特別去翻閱那些還沒有結局、正在「奮鬥中」的故事;
那些大眾所認定「失敗者」的案例,你也許更嗤之以鼻;
不知不覺地加速了我們對於成功的渴求、加快了我們對於自我實現的計畫,讓我們誤以為:成功必須要快速達到、理想必須要在短時間內看到目標......

所以我們都在想:
要怎麼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方式,達到我們要的目標與成就?

但我們都很容易選擇性忽略的是,你在網路或雜誌上看見的那些成功故事,也許只有五頁的篇幅,但這五頁卻濃縮了故事主角經歷了好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堅持與淚水,才換來這五頁的故事、才能擁有現在的成就、才能一圓他的夢想。
那些成功的人難道沒有自我懷疑過嗎、沒有失敗過嗎?
沒有經歷過世俗的拉扯與掙扎過嗎?

我想說的是:
因為大家追求的「成功」都是如此地具體,
讓我們忽略了過程中 無形的漫長與艱辛。

不需要特別去尋找其他的捷徑、去走其他你以為比較好走的道路,
否則你會迷路的,因為你手上拿的已經不是你的地圖了,而是別人的。
繼續堅持做好你的本份、走自己的路、爬自己的山吧。

他們成功的道路不在你的地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