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日 星期二

是占卜還是算命?最常見的塔羅牌六大疑惑!


亦於「關鍵評論網」刊載
作者:陳豪兒

眾所皆知的塔羅占卜,是透過牌卡給予我們方向、預測未來運勢。相信大家剛開始接觸塔羅牌,便是從一連串的「世俗問題」開始,例如找工作會順利嗎?這個人適合我嗎?未來會賺大錢嗎?家庭能幸福美滿嗎?而我們能否活出快樂或平靜,似乎也都取決於這些人事物的美滿。
如果你像我一樣是個「占卜常客」,相信你也會漸漸發現,塔羅牌之所以能提供運勢走向,不在於牌卡本身的神奇魔力,占卜結果並非由一個名為命運的「他者」來安排的,而是由我們的內在狀態、真實渴望所鋪陳出來的。

例如你問塔羅牌:「我最近有沒有機會談戀愛?」但塔羅牌卻顯示了你根本就不相信愛情,或是尚未從過去的感情傷痛中走出。又例如你問:「我能不能現在離職去找新工作?」但塔羅牌顯示你內心深處依舊熱愛這份工作,只是被新的主管刁難,以致失去熱忱。塔羅牌不僅告訴你未來發展,也會告訴你「為什麼是這樣的發展」,以及「該如何面對或調整」。

因此,我認為來到占卜桌前是需要勇氣的,與其說是要有勇氣面對自身的運勢好壞,不如說是有勇氣面對未知的自己。在此不免老生常談地說:「決定我們命運的,不是塔羅牌,而是我們的心念。」那一張張饒富深意的塔羅圖像,只是忠實地呈現了你我內在那份「看不見的力量」。當我們願意透過塔羅牌對自己的心靈運作有更深的覺知,無論未來發展是否如預期,都能學著如何改變,或是如何接受。

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和新時代運動(New Age)的興起,現代人除了將塔羅牌用以預測運勢之外,更傾向將塔羅牌作為自我探索和心靈發展的工具,世界各地有許多心理師以塔羅牌(或其他牌卡)來輔助諮商與治療。透過對塔羅牌的圖像、符號象徵及牌義的瞭解,搭配我們與生俱來的直覺、感覺與圖像思考能力,就能進一步認識「潛意識」與「個人運勢發展」的不可分割性。

綜觀而言,塔羅牌除了是「趨吉避凶」的工具,更強調「把力量回歸到自己身上」,引導我們獲得更大的自由。我在這裡說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對自己的生命有更深的認識與責任感,能「認命」而不「任命」!

近年來,塔羅牌與各式牌卡占卜盛行,除了讓塔羅牌變得更親民、學塔羅牌的人越來越多之外,也讓大眾對塔羅牌產生更多想像與迷思。在這裡整理出最常出現的六大塔羅牌疑惑,透過問與答的過程,幫助大家對塔羅牌有基礎的認識。



1. 學塔羅牌、塔羅占卜必須透過通靈來感應嗎?

不是的。學習與解讀塔羅牌最重要的是對圖像與牌義的理解。每一張牌卡都有它的「基本牌義」,這些牌義是由畫面中的故事、人物動作、場景細節、神祕學符號、色彩、靈數、占星對應等各別象徵所組成。塔羅牌之所以如此值得深究,就是因為每一張牌卡的圖像都蘊藏了大量的巧思。

不可否認的是,具備通靈、特殊感應或敏感體質的朋友更容易踏入神祕學的世界。若有這些天賦加持,確實能讓人們在解讀塔羅牌的過程中獲取更多訊息。有許多占卜師運用了這些能力,使得他們在占卜過程中能將問卜者的狀況形容得更為精確,他們可能會說出:「你家是不是有養三隻貓?」或「你辦公室是不是有個瘦小的女生會搶你的業績?」當占卜師說出這些準確的訊息時,我們確實會感覺到不可思議,因而提升對他的信任感,但你必須清楚,這些訊息並不是塔羅牌能告訴我們的,而是占卜師本身的通靈能力。

有許多占卜師是透過通靈與感應在進行占卜,牌卡對他們來說反而只是輔助。但對問卜者來說,很容易誤以為占卜師所說的一切都是牌卡上呈現的。事實並非如此。

學習塔羅牌不需要會通靈,你也可以用科學的態度來研究塔羅牌,而每一種學習方式都有它的好處與障礙。以理性、邏輯、有架構的方式學塔羅牌,可以扎實地奠定解牌基本功,也能務實中立地給予建議,但可能缺乏直覺與想像力來將牌義與生命連結。以通靈或感應的方式學習,可透過圖像的刺激或對問卜者的感應得知更多資訊,但可能會偏離牌義與解牌的中立性。


2. 塔羅牌是算命嗎?能算出一生運勢嗎?

塔羅牌是用於占卜,而非算命。占卜與算命是不同的,雖然它們都能揭示運勢走向,但占卜是「一事一占」,必須以「特定事件」提問,如:「這份工作的發展性如何?」或「最近有機會遇到適合的對象嗎?」而塔羅占卜能呈現的運程約為三個月至半年內的時效,透過牌卡的訊息,除了能得知該事件的短期發展,也能知曉該如何面對、是否要調整心態或做法,在牌組中獲得建議。因此我們無法在一次的塔羅占卜中得知整張生命藍圖。

而算命最常見的,從東方的八字、紫微、手面相到西方的靈數、占星等,能揭露的運程可能更為久遠,可透過這些命理工具得知「我這一生適合做什麼?我有機會大富大貴嗎?」等較為命定類的提問。算命往往能看出我們的人格特質、潛力、家運到一生情路順遂與否,但當個人意志與命途訊息背道而馳時,又該如何面對呢?你想當藝人,但算命師說你不會紅、不會賺錢,要你去繼承家業,該怎麼辦?而這就不是算命能告訴你的了。

占卜不是算命,尤其塔羅占卜的結果通常能讓我們學著改變自己,進而有改變未來的可能,也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與外界的互動關係,從中獲得啟發。但我得強調,算命依然也能在特定時刻賦予我們慰藉與力量,許多命理工具亦提醒我們要把握機會、順勢而為,但生命並不是能永遠維持在「有力量面對問題」的飽滿狀態,當我們的內在沒有力量能為自己做些什麼的時候,算命提供的訊息反而給了我們信心與希望。

生活處在低潮、在看不見盡頭的灰心時刻,人們常常只是需要知道一個「時間點」,如「什麼時候會好轉」或「什麼時候結束」,好寬慰自己面對無力的當下,就如同現代人在運勢不順時,就會想知道「水逆什麼時候才結束」一樣的道理。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不能否認算命的心理價值,因此我認同占卜與算命是相輔相成,勝過於其中一者的一枝獨秀。


3. 所有的紙牌占卜都是塔羅牌嗎?

不是的。塔羅牌一律都是七十八張為基準,由二十二張大牌和五十六張小牌所組成。也有許多藝術家只畫二十二張大牌,亦可出版命名為塔羅牌。即使你曾在坊間看過只有二十二張的塔羅牌,一定也包括了愚者、魔術師、女教皇、皇帝等固定的角色人物。

現今有許多神諭卡、占卜卡也相當盛行,它們的張數不一,畫面也不會依循塔羅牌的規則,沒有太多神祕學符號與象徵元素,占卜師解讀時可完全憑直覺或依循牌卡上的文字指示。它們常會在牌卡下方用直截了當的語句告訴你:「是時候改變了。」或「你要穩定扎根。」有些占卜卡只會給予一個單字,如「冒險」或「放下」,但你可能會問:「改變的方向是什麼?放下又是指哪方面?」這些細節就不是神諭卡與占卜卡所能提供的。因此許多占卜師會將神諭卡作為塔羅占卜後給予問卜者信心與祝福的力量,並不會用來分析問題的發展局勢。坊間最常見的神諭卡與占卜卡有大天使神諭卡、觀音神諭卡、獨角獸神諭卡、簡單答案卡與彩虹卡等。


4. 為什麼多數人都是用偉特系統塔羅牌?

塔羅牌分為三大系統:馬賽、偉特和托特系統。偉特系統是最多人使用的,因畫面較其他兩大系統更多了貼近你我生活的「人物故事」,尤其偉特系統的「數字牌」對初學者來說是容易學習的圖像清晰、直觀,讓我們可以「看圖說故事」。

看見牌圖裡兩個小孩的溫馨互動,就知道這張牌與「童年」有關;或在牌圖中看到一顆心被插了三把劍,就能感受到這張牌意味著「傷心」。本書以最傳統的偉特塔羅牌作為教學指導,並在後續章節介紹三大系統的不同。


5. 牌有牌靈嗎?我需要養牌嗎?

不需要養牌。養牌一說始於:為了讓算命更準,算命師都會養小鬼。但這樣的說法便是將塔羅牌用在算命而非占卜了,而且多數的算命師沒有養小鬼也能算得準確。因此無論是占卜或算命,要強化自己的功力,唯一途徑便是對自己正在使用的命理工具有更多的認識、鑽研,並反覆練習,累積經驗。

有部分占卜師確實有自己的養牌習慣,相信有牌靈的存在,因此會將牌卡視為神明般供奉,或將牌卡拿去曬月光,以賦予力量。但比較起牌靈,我更相信牌卡本身就已具有自己的個性和能量,因為每位藝術家在創作牌卡時,必然注入了他想傳遞的生命態度,這便是解讀塔羅牌時要學會去「讀取」的訊息,而非透過外在力量「灌輸」其他意義在牌卡上。

而牌靈一說,多為占卜師運用通靈能力賦予塔羅牌更大的權力與力量,但我們是解讀塔羅牌的主人,若將塔羅牌視為比我們的意志更高的存在,反而意味了將命運交由未知的「他者」來為我們做決定。塔羅牌是幫助我們探索自己、認識運勢、反映內在世界的工具,因此所謂的養牌只需好好善待這項工具,即妥善收納、放置陰涼通風處、不折損,並定時清點張數,避免缺牌。


6. 什麼是開牌儀式?是必要的嗎?

使用塔羅牌並沒有必要的開牌儀式,有許多占卜師一開封新的牌、確認張數無誤後就直接使用了,並無不妥。而最簡單的開牌儀式即是:確認張數、檢查牌卡有無破損,以及欣賞並觀察每一張牌,如此即可。另有許多研究魔法的占卜師會在開牌的過程中準備許多道具,最基本會準備「土、火、風、水」四元素的象徵物擺設於桌面:土元素通常是錢幣、水晶或海鹽;火元素多半是燃燒的蠟燭;風元素是以燃燒的線香或羽毛為主;水元素則是利用鏡子、貝殼或裝水的杯子。

待靜心、拆封、檢查與欣賞完七十八張牌之後,開始進行「抽主牌」的流程。你可以選擇從二十二張大牌中抽一張,或是在二十二張大牌和五十六張小牌中各抽一張。抽主牌通常代表著定義這副牌的「調性」,也是你與這副牌卡的連結象徵。

古老的開牌儀式從靜心、冥想到數百次的洗牌流程,整個儀式下來超過一個小時是正常的。對占卜師來說,每個步驟都是為了強化塔羅牌的神聖與莊嚴。隨著時代演變,我們不見得有時間、空間能完成一整套繁文縟節的開牌流程,簡化儀式也意味著毋須藉由過多的形式來強調對塔羅牌的重視,但你可以添增對你個人別具意義的儀式。我看過有占卜師會在開牌時放上兔子布偶在桌上的特定位置,對他而言,那隻兔子布偶比任何的魔法道具都更能加強他在開牌過程的踏實感。因此,除了上述的介紹之外,你也可以自行創造屬於自己的開牌儀式。

切記,任何儀式都是為了營造自己對某個人事物的重視與尊敬,並不代表非這麼做不可。沒有彈性與可塑性的儀式稱為「規定」,好比許多臺灣人都有燒香拜拜的習慣,但並非得要燒香拜拜才能表示尊敬神佛,若是有敬神的心意,就應從日常生活中落實,而非只能透過燒香來彰顯敬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