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或許我們小時候就已經知道此生的任務


我在想,是不是有些選擇題,我們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在做了。
可能我們在兩三歲的時候,就會開始選擇要反抗或屈服、發聲或閉嘴?
選擇要自我中心還是討大家歡心、渴望被注意或希望躲起來?
後就這樣,一連串地制約著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多數選擇題,
最後我們變成現在這副德行。

這時候,就會很想要責怪過去那個自己、責怪那個可能不到兩歲半的自己:
為什麼當初自己面對父母的責難就乖乖閉嘴了?難怪現在這麼軟弱!
或是責怪幼稚園的自己為什麼要這麼調皮搗蛋?難怪長輩主管都不喜歡我!
為什麼我在那時候不會選擇反駁或抗議,導致我現在不懂得怎麼溝通與表達感受?
為什麼小學開始就要選擇跟父母作對,導致自己現在無依無靠?

有時候,真的很生氣自己小時候做出的某些決定。

這就是每個人的人生課題吧。我們不可能從小就是這麼有意識地在做選擇啊。

一個精明幹練又笑口常開的女性友人最近我提到,
小時候爸爸媽媽就對姊姊比較好,因此她從童年時期就感受過被冷落或被忽略,
所以她選擇用盡力氣討爸媽歡心,直到成長過程中也時常不自覺地爭取大家注意,
讓大家注意到她、喜歡她或肯定她,
如今她出社會已久了,社交能力似乎變成了她的天賦,
但她時常感覺到疲憊,在眾人面前「不自覺啟動」的社交模式時常讓她精疲力盡。
她跟我說:「我在想我小時候幹嘛那麼努力讓爸媽喜歡我?如果我從小就懂得順其自然的話,現在我也不會把自己搞得這麼累......」

拿我自己舉例,
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只是因為排錯路隊就被國小老師誤以為是智障,
老師特地為此打電話跟我媽媽說,讓我媽非常難過,
從那之後我就很害怕讓媽媽難過,我覺得我做錯事了,我也沒有去想到我腦袋是不是真的有問題,我只是很小心翼翼地不希望再做出讓媽媽難過的事,
這樣的「補償」制約運作下來,到現在我已經26歲了,勢必出現了一些我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
而話又說回去,同樣是小學一年級,我相信有些小朋友遇到這樣的問題,可能會選擇積極表現在課業等方面、證明給老師看「我不是智障」、「我要幫媽媽扳回顏面」等等諸如此類──較為積極的選擇。

這只是我和我朋友成長過程中其中一個例子。

我相信你們也有對過去懊悔不已的選擇。
然而,你再怎麼責怪那童年不懂事的自己、年少輕狂的自己,都沒意義,
因為,這就是我們,這就是你自己。
也因為我朋友從小就這麼懂得討大家歡心,也才會在職場和人際關係中被受愛戴與重視;
也就是因為我從小就對他人的情緒如此的敏感,我才會有今天這些課題與成就;
也就是因為我從小就不善於表達,所以我才這麼喜歡寫、才能寫出今天這一點點成績。
當然,這一連串的選擇所衍生出的課題還沒解決,我們都還是要繼續面對。

有時候我甚至在想,
或許嬰兒時期、童年的我們,可能就已經知道我們這一生的使命為何了,
所以小時候的我們才會故意做出那些選擇,
好讓長大後的我們能勇敢去面對這些問題,
進而找到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發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或許當時還沒有意識的我們,才是最聰明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