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7日 星期六

終究沒人能滿足你的期待

 

所有的憤怒與怨恨都是來自於期待。我期待你了解我、安撫我、陪伴我、支持我...這些期待很正常,完全沒有任何不對,任何形式的關係本來就是為了滿足彼此的需求而建立的,但不代表,對方有責任與義務要滿足我們的需求。
 
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滿足我們,再加上年紀越大,我們就越要塑造自己很獨立自主、不需要依賴他人的假象,所以有很多的期待,我們會藏在心中不願表現出來。當我們的伴侶、家人或好朋友沒有發現我們藏在內心的期待(更別說是滿足了),我們就會失望,這樣的失望像是累積點數,集滿點數可以換得憤怒與怨恨。
 
更多的情況是,我們自認為對方是有能力滿足我們的期待,但對方好像故意不給我們、故意要把我們丟在角落、冷落我們,我們就會在心裡不斷嘶吼:「你明明可以給我為什麼不給我!?」那憤怒的情緒會來得更快更兇猛,馬上吞噬我們的理智,許多關係的慘劇就是這樣發生的。
 
憤恨是所有關係中殺傷力最強大的武器。憤恨會破壞愛情、美滿的家庭、多年的友誼。而這樣的情緒追溯到源頭,還是因為我們的「某種需求」不被滿足,但那一份需求,只能由對方來給你嗎?

倒也不是說什麼需求都非得自給自足不可,那人類就不用交朋友、談戀愛與成家了。而是我們要在憤怒的情緒吞噬我們甚至傷害他人之前,能還有理智去思考「這份需求」是來自於什麼樣的失望?去思考對方的責任與義務是要活出自己的人生,還是要把你的需求當成第一優先?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對某人有多失望、多憤恨,對自己也就有多失望多憤恨。恨自己為什麼不能滿足自己、恨自己為什麼不能愛自己。
 
在我們還牙牙學語的時候,這份稱之為「失望」的空洞早就出現了。無論你現在跟父母的關係多好多壞都一樣,我們在人生中第一個失望的對象,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小時候的身心理需求全都有賴於父母來滿足我們,但無論父母有多努力,他們都不可能完全滿足我們。還不會走路的我們對於這種「不被滿足的感覺」也不知道這就叫作「失望」、更別說能夠自給自足了。所以,我們從小就開始幻想、開始期待外面的世界會有人出現──來填補父母當時無法滿足我們的期待,而那個「外面世界的人」通常都是我們終其一生想要找到的伴侶。
 
現在你也該知道了,父母不是神,你把父母帶給你的失望投射到外在環境的那些人,無論是你的愛人還是摯友,他們也都不是神。情感上的各取所需是人性,但你把所有需求都期待外界來滿足你的時候,那麼無止盡的失望與憤怒,將會帶領你和你經營出來的關係走向破滅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